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拍一张小客车的沪牌越来越困难。而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包括国税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犯罪团伙,他们以“黄牛+国税内鬼”的组 合,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采取用真实身份通过非法途径办理沪牌上牌手续,也不经过拍牌程序却能获得近5000张牌照,并在上海交通网络中流通自如,非法获取 利益高达2.2亿元。此案一经“浮出水面”,便引起社会哗然。(6月11日《新京报》)
车牌拍卖的背后,涌动着“内鬼车牌”的暗流。仅仅流出 5000张“内鬼车牌”,涉案科员便牟利超2亿元。“内鬼车牌”俨然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摇钱树”。应该说,“内鬼车牌”尽管涉案金额巨大,但涉案的科员, 却并非手握多大的权力,也更没有什么高明的手腕,仅仅是通过在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上偷盖真章,甚至采取涂改、拼接等拙劣低级的手段,“内鬼车牌”便轻易得 手,非法获利竟高达2.2亿元,着实要令人大跌眼镜。
相比“内鬼车牌”的丑闻本身,何以低级别的科员,并不高明的手法,便能绕过“车牌拍卖” 并获得巨利,倒是更需反思。“内鬼车牌”是否全是涉事科员一手打造,其背后有无更高的权力保护伞和共谋者,固然值得追问。不过,即便有更深的权力背景,科 员的涂改拼接,“内鬼车牌”便轻松出炉,也仍然暴露出管理流程的重大漏洞。尤其是当漏洞又对应着巨大的牟利空间,被钻自然是在所难免。
车牌拍 卖留下的“内鬼车牌”出口,固然不可容忍。但仅仅是归咎于管理上出现了低级漏洞,显然还并不足够。尽管“内鬼车牌”的出场,直接颠覆了车牌拍卖制度的基 石,但某种程度上,这恐怕也暴露出车牌拍卖制度本身的问题与不足。随着车牌拍卖的价格屡创新高,必然意味着扩张的权力之下,寻租空间在不断膨胀。既然通过 拍卖获得一张车牌,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相当不菲,对于“车牌拍卖”制度漏洞的钻营,对于权力公关的力度,也就必然水涨船高。即便没有上述明显的制度漏 洞,扩张的权力也注定难以禁得起寻租利益的诱惑。人为制造出制度漏洞,“内鬼车牌”的不同版本从不同路径出炉,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此,“内鬼车牌”或许只是涉事科员钻了低级漏洞惹的祸,但“内鬼车牌”的背后,限制权利式的公共治理,权力扩张式的管理模式,恐怕本身就蕴含着权力寻租的空间与风险,而这或许才更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