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整体上市股权正式划转阶段的江淮汽车最近可谓是麻烦不断。
在被曝光“国四造假”后,江淮汽车又被曝发动机异响等问题普遍却拒不召回,接着是“江淮乘用车7大车系停产”的传闻甚嚣尘上,对于正在进行整体上市的江淮而言,显然是避之不及的。尽管江淮汽车做出了回应,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质疑。
股权划转
6月4日,江淮汽车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称有关整体上市的重组事项正在履行相关程序,各项工作都在积极开展,重组方案的相关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商讨、论证和完善。
根 据江淮汽车公告信息,公司控股股东江汽集团拟以江淮汽车为上市平台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公司股票自2014年5月14日停牌,停牌不超过 30天。安徽省国资委将其持有江汽集团70.37%的股权无偿划转至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汽控股”)。在此之前,安凯客车也发布了 同样的股权划拨公告。由此,江汽集团整体上市进入收官阶段。
据了解,股权划转之后,江 汽控股将成为江汽集团控股股东,江汽控股通过江汽集团间接持有江淮汽车20.73%的股份。而江淮汽车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安凯客车,本次股权划转完成 后,江汽控股通过江汽集团间接持有其35.43%的股份,而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安徽省国资委。
谋求整体上市是江汽集团自2007年改制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江汽集团董事长安进也曾公开表示,江汽集团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入外部投资者并完成集团整体上市。这也符合安徽省政府对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规划以及江汽集团的发展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江汽集团计划在“十二五”末,实现整车销售突破160万辆,总体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把江淮汽车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厂商。而整体上市无疑是其实现这一目标最快捷有效的路径。
业务调整
在江汽集团去上市的同时,江淮汽车在乘用车、商用车板块的投入调整也在悄然进行。
去年,江淮汽车宣布将战略中心从乘用车回归到商用车。今年江淮汽车再对战略进行调整。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表示,江淮“十二五”期间不再扩张乘用车产能,并对现有的乘用车产品进行整理,暂时不会扩大产品品类,把发展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轻卡、SUV、MPV三大核心业务上。
关于“江淮乘用车7大车系停产”传闻也由江淮汽车对现有乘用车产品整体调整引起。江淮乘用车营销公司品牌管理部部长庄严对记者表示,近期该公司数字营销部门对部分汽车网站车型信息更新,去掉此前已停产的车型,“基本属实,但是表述出现‘误读’。”
据了解,瑞鹰、宾悦车型分别于2006年、2007年上市,因上市时间较长,竞争力下降,早在2013年8月就已正式退出市场。而瑞风、悦悦等所谓“停产”车型实际上是产品升级换代、更改配置,但同一系列的其他车型仍然在正常生产销售,并未停产。
虽然江淮汽车澄清了这一传闻,但也凸显了江汽集团在乘用车领域竞争力嬴弱。
与此同时,江淮汽车加大自身优势领域——商用车的投入。2013年,江淮汽车专门设立了商用车客户关系管理部,呼叫中心上调至股份公司层面,成立了国内商用车界规模最大的呼叫中心;发布服务品牌,即“五星服务 全程呵护”。
江淮轻卡产品品牌也整合成高端品牌帅铃、中端品牌骏铃和经济型轻卡品牌好运三个品牌。
改革调整的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江淮汽车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4月,江淮MPV产品同比增长51.78%,SUV产品同比增长30.50%,卡车同比增长7.04%,多功能商用车同比增长8.33%。
安进表示,未来江淮汽车将以“品质的JAC”的形象,继续推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和国际市场拓展,深化乘商并举发展格局,实现“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
短板
“江汽集团整体上市的关键问题在于,资产是否足够优秀,能否达到上市标准。”安徽省汽车工业协会会长梁华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得益于江淮汽车在商用车、MPV以及SUV业务上的较好表现,江淮汽车在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81%的成绩,但是成立6年多的轿车业务至今仍是江淮汽车的薄弱环节。
为提高乘用车盈利能力,2003年8月,江汽集团对乘用车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江淮乘用车公司分离为江淮乘用车制造和江淮乘用车营销两家公司,后者下辖和悦、瑞风、星锐三个营销分公司。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江淮汽车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4月,江淮汽车累计产量22815辆,比去年同期下降56.7%,累计销量22007辆,比去年同期下降57.3%。
在去年“生锈门”事件,以及最近的“国四造假”、“拒不召回”等负面事件发生后,江淮汽车都不出意外地将责任推脱到经销商身上,使得江淮汽车品牌形象受挫。这对原本不够强大的江淮汽车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除了江淮汽车和安凯客车,江汽集团的资产还包括专用汽车、齿轮传动、重型工程机械等多家直属子公司。这些业务因不属于上市公司资产,情况未予披露,优劣情况不得而知。
由此看来,整体上市后,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板块,对江淮而言,要实现长期的规模和盈利的增长都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