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起早摸黑,也不必再忍受驾校师傅的“咆哮”,找一辆普通轿车,请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来指导,学会驾驶后直接去考试拿驾照,听上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2016年1月,公安部对外发布了“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下称“规定”)的决定”,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此前的规定相比,新 规最大的亮点便是驾照可以“自学自考”。自新规发布之日起,在天津,包头,长春,南京,宁波,马鞍山,福州,吉安,青岛,安阳,武汉,南宁,成都,黔东 南,大理,宝鸡等16个城市进行试点。与此同时,自主报考也将在2016年年底正式实施。公安部对外表示,2016年年底前,全国将全面开通互联网交通安 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下称“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驾驶人网上报名、网上约考、网上缴费。
不过,看上去很美的驾照“自学直考”,实施起来却面临诸多问题。
自学自考,看上去很美?
“自学自考,太麻烦了,而且不划算。”成都一家驾校的马师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按照公安部规定,要自学自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自 学人员应当携带学习驾驶证明、粘贴学车专用标识。自学驾驶的车辆必须是非运营小型汽车,必须加装副刹车和辅助后视镜等装置,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成为自学用 车。
对于学员来说,前者并不难,难的是对车辆进行改装。“一般来说私家车没有人愿意改装。”马师傅表示,同时,改装的成本也不便宜,比如加装副刹,普通 的改装成本至少500元起步,还需要在车上“打洞”,现在也有拉线式的副刹车,但改装费用在1500~2000元左右。如果加上后视镜装置,再加上检测 费,学车过程中的燃油成本,以及车辆磨损等,后期要训练、模拟还有场地租用费,综合费用估算至少也要3000元左右。
记者从成都多家驾校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学车价格差不多也就在4500~6000元左右。“根本不省钱,没必要。”马师傅告诉记者,他认为,虽然放 开自学直考,但是包括学车中的技巧和考试过程中的细节,还是驾校师傅更为了解,更有优势。而包括直角转弯、侧方停车等考试项目,也需要有专业性的场地。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虽然早在2013年7月,上海市就曾试点正式接受部分人员在未经驾校培训的前提下,自行申请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但据媒体报道称,在限定的60个名额中,有绝大部分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重新申领驾照的老驾驶员,而非新手。
驾校“过剩”时代来临?
“大家都在关注自学直考,其实对于整个驾考市场,自主报考的放开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变化。” 车轮创始人兼CEO吴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车轮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移动端汽车生活服务平台。目前共有车轮查违章、车轮考驾照以及车轮社区等 12款产品。据吴峰介绍,目前的用户总量已经超过2亿。
早在之前,车轮就推出了“车轮考驾照”这一产品,但在当时,这一平台的作用基本上还是在进行导流,走的是非常传统的路子。
随着驾照申领的条件逐渐放开,吴峰看到了机会。“从2015年开始整个驾考市场到了一定的转折点,以前是供不应求,现在是已经逐渐会供大于求了。” 来自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2015年全国新增驾驶员3375万人,但有第三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驾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3万家,培训能力已经能满 足6000万人左右。在过去几年间还在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增长。
“驾校资源已经出现过剩,包括合肥在内的二三线市场,其实已经出现生源缺乏的情况。”吴峰透露说。
以上海为例,记者了解到,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海学驾照的价格已经突破万元,而从2015年年底开始,学考价格开始回落,普遍在 7000~8000元左右。同时,驾考的名额也在放宽。在此之前,每个驾校每月申请考试的名额基本上都有限定的,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计划”经济,供小于 求。但眼下,随着政策放开,市场化的自主报考将让市场变得更加灵活。
长期以来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让学员学车过程中痛点重重。而眼下,随着驾校资源的过剩阶段到来,越来越多的驾校也有意识在服务上作出提升。车轮考 驾照决定进军驾考O2O市场。“在线上,我们已经有大量的用户和流量,而在线下,我们会选择一些愿意合作的驾校,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去改造它,帮它完成从硬 件到软件的全面升级。”吴峰介绍说。车轮希望通过服务,打通线上线下,从而实现对传统市场的改善。
吴峰认为,和汽车电商以及O2O上门服务等项目相比,驾考是一个相对“蓝海”的市场。以学车为切入口,可以进一步带动汽车交易、汽车金融、车联网以及低碳交通等整个大汽车产业链,为后续业务带来更多的可能。
这一思路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在日前,车轮宣布获得了5.5亿元的“B C”轮融资,由易鑫资本领投,好望角、景林、上汽和百利宏跟投。易鑫资本CEO张序安表示:“车轮在车生活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服务非常符合我们在汽车互联网领域的布局。“
面对万亿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所有的资本都在蠢蠢欲动,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和突破点是眼下的关键。以驾考O2O为入口,能否撬动庞大的市场,吃到蛋糕,还需要时间验证。但从目前来看,面临这样一个非常重服务和落地的行业,互联网公司能否顺利走出一条路,也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