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再次发生追尾事故,这虽然已是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问世6年来的第14起事故,但却首次造成人员受伤,事故致使乘客颈部和背部疼痛受伤。人员受伤使无人驾驶汽车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在进军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队伍中,除了谷歌这个先行者之外,百度、乐视、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但其前景真的如此乐观吗?
日前,由北京交通广播103.9主办的首届北京露营大会上,上演了一场炫酷的黑客破解汽车秀,来自HackPWN安全极客狂欢节组委会的安全专 家现场演示了入侵和破解多款智能汽车的全过程,通过汽车软件漏洞,在没有物理接触汽车车体的情况下,只凭借手机和电脑,就将汽车完全操控。包括特斯拉、比 亚迪、奔驰在内的名车相继被攻破。
这样的无人驾驶汽车,你敢坐吗?
“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的确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便捷,比如我们坐在汽车里不用管油门、方向盘、刹车,不用管道路是否拥堵,只需要提前把目的地设定 好,然后可以一路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睡觉或者工作,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安全性与便捷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人们在享受无人驾驶汽车提供的便 捷的同时,必然会为其安全性付出代价。”360攻防实验室安全技术研究员、思科网络安全专家刘建皓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个代价有多大,就要看网络安全工 程师是否能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
就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的水平来看,这一平衡点并不易找到。
“我们知道车辆的事故多数来自驾驶员的问题,无论是视力、反应以及快速响应能力。控制器都要优于驾驶人员,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无人驾驶技术能够 给我们带来一个更为安全的交通环境,但是这一切必须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基础上,一旦有人为干预,如黑客侵入其车联网,那么就可以控制汽车的方向盘、刹车、 油门等,这就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事故。”刘建皓表示,目前,要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最可行的就是介于无人驾驶和手动驾驶之间的一个“辅助驾 驶”或“半自动驾驶”的驾驶方式,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掌握着汽车的绝对控制权,又可以有部分的操作由传感器来替代我们的工作。要想一步实现无人驾驶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但随着高级智能辅助驾驶的强化,逐步由“辅助驾驶”转向“主动控制”,这样无人驾驶技术就将更加成熟,反黑客的意识也会在你不断地实践中得到提 升。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除了面临技术层面的瓶颈之外,在法律层面上,也需要跨越一道坎儿。刘建皓认为:“虽然无人驾驶汽车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但要实现‘零事故’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传统的手控汽车还在道路上行驶。”
一旦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该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目前法律还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刘跃虎表示,无人 驾驶很大程度上依赖系统数据采集,谁拥有这些数据的所有权?汽车制造商、系统供应商能否存储甚至使用无人驾驶汽车用户的数据,这些就涉及到了用户的隐私权 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尚未允许上路行驶,所以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规范尚未有进展,在国外,尽管有与无人驾驶相关的法律颁布,但涉及民事损害、个人隐私等问题,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要想无人驾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任重而道远。
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取代手动汽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吗?刘建皓给出了严苛的前提条件——在无人驾驶技术完全纯熟,道德、法律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 解决,以及道路交通规划完整,完全非常闭环的情况下。“就目前而言,在现行的普通道路规划中汽车和行人是不分离的,若道路上突然窜出的行人,无人驾驶汽车 不能迅速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非常危险的。”他说。
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为机器人设定行为准则。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驾驶电脑”该如何衡量车内、车外的生命,这绝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