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小蓝单车(bluegogo)在广州举行发布会,继深圳之后正式进入广州市场。两周前,小蓝单车刚结束A轮融资,公司CEO李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2月末,会有数千万美金的新一轮融资落定。”
同一天,今年7月成立的优拜单车对外宣布完成了1亿元A+轮融资,由黑洞投资领投。今年9月,优拜已经获得1.5亿元的A轮融资。
在摩拜单车和ofo引领了“共享单车”风潮后,更多的玩家陆续小跑进场,小鸣、小蓝、优拜等多家单车公司加入战局。其中有专注于“单车共享”的创业公司,也有从自行车生产等上游切入的企业。橙色、黄色、蓝色、绿色的“七彩”单车在城市道路上各显身手的同时,共享单车的盈利问题和监管缺位却一直饱受质疑。
各“色”玩家
目前,共享单车行业最强势的选手仍是橙色的摩拜单车,和黄色的ofo。价值3000元的时尚单车、GPS智能锁、无链条创新等标签让摩拜单车成为“网红”,10月,摩拜单车完成了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等。眼下,摩拜单车已进入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和成都。
同样在10月完成C轮融资的还有ofo,滴滴出行、小米科技、金沙江创投都是其背后的投资人。2015年成立的ofo起步于校园共享单车项目,如今开始在市区范围内投放,与摩拜单车的地盘交叉,形成正面竞争。ofo小黄车目前拥有8.5万辆单车,覆盖全国19个省市、21座城市的200多万用户。
蓝色的小鸣单车和小蓝单车在下半年低调入场。小鸣单车联合创始人邓永豪在单车行业浸淫了20年,如今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投资方之一为法国单车品牌凯路仕;小蓝单车是由野兽骑行设立的独立品牌和子公司,由智能单车拓展到共享单车。
除了橙、黄、蓝外,还有绿色的快兔和优拜、银色的骑呗、白色的Hellobike。小绿车、小银车和小白车运营的区域性更加明显,优拜单车从上海市8万辆的政府公共自行车切入,再逐步投放自行设计的无桩单车,主要运营区域围绕上海CBD商圈、产业园区;第一视频旗下品牌快兔推出首家无锁共享单车,首先将在北京投放;骑呗只在杭州进行投放;Hello bike进驻了苏州和宁波。
单车界不断有新颜色加入,但是从外观设计来看,各个品牌正在趋于同质化。尽管在智能锁、定位等技术层面有所区别,单车的改版却越来越相似。比如,摩拜单车推出的轻巧版mobike lite和ofo加了定位功能的升级版在硬件层面趋于一致。
据悉,各家公司造车成本基本在300元至3000元之间,行程定价为一小时0.5元或1元,小鸣单车低至每小时0.1元。此外,每辆单车的押金锁定在299元和99元两个价位。
当下的共享单车还处在混战阶段,ofo暂时稳坐校园市场,各大城市的市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业内人士表示,明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价格战、洗牌很可能随之而来。
盈利可期?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0.54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425.16万人,预计2019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将上升至1.63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026.15万人。
而在12月6日中国共享经济华南高峰论坛上,按照邓永豪的计算,城镇人口为8.4亿,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而五公里以内的以30%计,平均来回两次,假如有一半人使用共享单车,每天将达到1.26亿次。以单次使用0.5元计,每年共享单车的潜在市场高达189亿。
即便如此,共享单车企业受到的最大质疑仍是盈利问题,换言之,单车的生意是否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ofo创始人戴威此前公开谈道:“目前我们每辆车大概能带来5-10元的收入。自行车的成本不到300元,若按照12个月报废来算折旧,每天的折旧不到1元。每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300辆车,一天薪水100块,平摊到每辆车上,一天的成本也不到1元。所以总体简单算下来,我们的毛利大概在70%-80%左右。”
优拜创始人余熠也表示,目前的车辆生产成本控制在1000元左右,一辆车投入使用周期为4年,假若每天使用6次,半年可回本。
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来自于单车的押金,另一方面来自行驶收入。现在我们一天一辆车产生的经济效益在4元左右,每辆车至少用4年,上百天就可以收回成本,开始纯盈利。”ofo方面也向记者表示,主要盈利还是在单车的投入使用上,后续可能会有新的盈利模式。
除了单车本身的收入来源外,对于拓展新的盈利方式,各家创始人似乎还没有清晰的版图。艾媒咨询总裁张毅向记者分析道:“在我看来,第一,所谓的共享单车其实不是共享,不是大家把单车共享出来,而是运营商自己花钱。花投资人的钱买车,把量做起来,通过什么方式产出效益是一个大问题。第二,单车存在季节性的潮汐问题,区域性比较明显,南方全年的用户会比较多。第三,仅仅依靠租单车的收入 ,规模做不大,这并不能覆盖运营成本,包括单车生产、地面运营、修理等等。接下来的前景不是很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