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一年一度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以下简称CES)又将拉开帷幕。而这一原本和汽车领域没有太大关系的展会却在近几年里呈现出一幅变身车展的架势。毫无疑问的,在明年一月举办的CES上,也将会吸引到更多汽车企业将其打造成一个汽车业界盛会。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汽车产品目前正在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变身为一个消费电子的终端硬件。
而在各大汽车企业所展示的未来智能交通概念里,都离不开对于自动驾驶这一未来愿景的憧憬。关于自动驾驶,笔者在此前已经在车载互联的网络化特性中进行过粗浅的描述,而在笔者看来,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化交通的愿景所必须实现的一大前提就是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主动连接,同时在这种主动连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属于智能交通的云端网络,继而朝着交通事故零发生率的方向上进行发展。
而在各大汽车企业所展示的未来智能交通概念里,都离不开对于自动驾驶这一未来愿景的憧憬。关于自动驾驶,笔者在此前已经在车载互联的网络化特性中进行过粗浅的描述,而在笔者看来,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化交通的愿景所必须实现的一大前提就是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主动连接,同时在这种主动连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属于智能交通的云端网络,继而朝着交通事故零发生率的方向上进行发展。
当然,理想永远都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往往会比较骨干。全面实现自动驾驶的前提就是每一辆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都必须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很显然,在普及的初期,这种基于主动连接方式而打造的全自动驾驶技术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比较难以实现,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方面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从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所经历的几次交通事故来看,在没有实现全面的车车互联系统架构建立的前提下,自动驾驶汽车还是会因为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疏忽而存在不可靠的一面。那么,在这个架构成立之前,自动驾驶就必然要经历一个半自动驾驶的过程,而实现半自动驾驶的前提就是被动连接。
不同于主动连接的是,被动连接的工作模式是单向的连接。举个例子,其实倒车雷达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被动连接的模型。当搭载了倒车雷达的车辆向后方发送雷达波时,雷达波接收到障碍物后进行的反馈实际上还是来源于雷达或者说是车辆本身,障碍物只是被动的接收和反馈信号。所以这就构成了最简单的被动连接。那么我们不妨升华一下,把被动连接的范围从倒车雷达这一个模式拓展到侧向雷达、立体摄像头等等方面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通过被动连接线路的增加,一辆汽车和周围物体的连接就变成了一个以汽车为主体的呈现出发散式连接的小型互联网络。那么,根据此前我们讲到的自动驾驶技术所需要运用到的网络化特性,这个小型的发散式网络在硬件的配合下就可以支撑起一个低维度的自动驾驶模式,也就是我在前面讲到的半自动驾驶。
事实上,从目前各大汽车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主动安全性配置来看,也都是一种基于被动连接而构成的半自动驾驶模式的部分模块。比如车道保持系统,通过位于前挡风玻璃后方的摄像头采集到的车道数据对行车状况进行修正,由此还可拓展出识别道路信息的功能对车辆的行驶状况进行干预。再比如说自动远光灯系统,通过光线传感器与前方车辆的被动连接,得到的信号用于控制大灯控制器内部的挡板实现光线的调整。再接下来就是基本可实现半自动化驾驶拓展的自适应巡航技术,通过与前方车辆的被动连接,同时对油门、刹车、档位等进行控制就可以实现有限条件下替代驾驶者实现车辆操控。如果是再加入对转向的控制,同时与车道保持系统的被动连接进行关联的化,那么很显然,有限条件下的半自动驾驶也就就此形成。
那么从抽象的角度来看,事实上在全面的自动化驾驶实现之前,也就是车与车之间形成的连接网络构成之前,每一辆具备半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都是一个由不同被动连接的线条构成的一个小型网络,比如车道偏离系统和自适应巡航系统之间的交集就是构成了一个这样的小型网络。换句话说,被动连接所构成的车辆运行网络其实就是未来智能化交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个部分不同于主动连接网络注重于车与车之间联系,被动力连接构成的网络事实上是在车辆内部形成了一个对于车辆执行机构进行控制的体系。其实这也是自动驾驶技术全面普及的重要一环,只不过它会更加的细化。
从这个维度出发的话,我们似乎又可以推理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在整个大的交通环境中,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互为被动连接关系的话,是不是也可以成就一个巨大的车车互联网络。而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规划的那个全面的智能化交通体系的是,这个基于被动连接而打造的车车互联网络是自发形成的,而且这种半自动的驾驶模式不断深化的结果就是无限的接近于全面的自动驾驶模式。简单点说,一旦这个被动连接的网络建立,只需要实现一个主动的反馈,就可以在蝴蝶效应的带动下实现全面的主动连接。当然,这么说可能会有些费解,简单点来描述就是让前车能够主动给后车一个信号,而不是只是被雷达或者摄像头照射后进行反馈。于是,这就构成了低维度的主动连接。
讲到这里,笔者反复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大范围的普及。事实上这也是智能化汽车社会所必须实现的一个前提。那么简单点说,就是需要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出现的这一系列主动安全配置能够更多的普及到市面上销售的车型上来看,而不仅仅是出现在高端车型上作为一个噱头配置。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产业化规模的提升,主动安全配置的装车比例必然会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于是笔者在这里也可以大胆猜测,如果主动式安全配置版本的提升以及市场装车比例能够超过90%,那么半自动驾驶的交通安全网络就会逐渐构成,那么在这个已然构成的网络上实现云端网络的车联网特性和全面的自动驾驶技术就不会像现在看上去那样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