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轻松就调查到的种种乱象,车管部门要说不知情恐怕难以服众。与公共安全、环境质量捆绑在一起的车检,马虎不得,也任性不得。
近日,央视记者先后在山东、广东、浙江、辽宁等省调查了20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发现,在一些检测站,只要交给黄牛200元,黄牛疏通好了关 系,尾气不合格的车辆,不需要维修,也可以拿到合格的检测报告。包括设备生产厂家、检测站、黄牛、车主都活跃在这条车检造假的链条上。
车检不规范、不透明、不便民、甚至只要交钱就不检测直接发证,有些“中介”与车管部门、检测部门人员内外勾结,这已是横行多年的潜规则。这 些车检乱象不但伤害了政府公信力,也为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鉴于此,去年9月1日,公安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推出车检改革,6年内在用私家车免 检,同时将政府职能部门与检验机构剥离,全面推进检验机构的社会化。这些民心改革动作得到了多数车主的点赞。
但对于职能部门来说,检验机构的社会化绝不是一推了之。加强检验监督管理、强化违规违法责任追究等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社会、市场与个人 是一个各自分立又相互关联并内在统一的系统。我们常把政府比喻为裁判员,现在剥离了政府的运动员身份,它的裁判职能还在,它还得紧盯运动员,并在运动员违 反竞技规则时吹响哨子并严格执罚。
这些年,包括车检在内的各领域都在加快简政放权,但简政放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推进的改革,因为它触及了职能部门的既得利益,也容易引发程度 不一的抵触。对此,改革决策者应审时度势,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期走出“一收就死,一死不放,一放就乱,一乱又收”的恶性循环。
对于推向社会的检验机构来说,这些“运动员”亟须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但是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愿意遵守规则、公平 竞争。面对车检乱象中出现的种种造假、欺骗和变通手段,“裁判”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违反规则的“运动员”的惩罚,来实现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
车检领域的“潜规则”盛行,在改革之前就已发生,在改革之后也不会自动消失。作为监管者的车管部门对车检中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可以漠然 置之的理由。记者轻松就调查到的种种乱象,车管部门要说不知情恐怕难以服众。即便以前不知情,现在媒体“喂料”了,依法查处也该迅速启动。与公共安全、环 境质量捆绑在一起的车检,马虎不得,也任性不得。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