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3月20日上市的吉利第二款“博”字辈新车,博越SUV充斥了当晚的微信朋友圈。与新车接踵而至的是各类诸如“中国最美SUV”、“颤抖吧,长城”等溢美之词。
不 可否认,融合了沃尔沃技术的博越的确是一款值得期待的车型,更何况之前已有突破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天花板”的博瑞作为铺垫。博越与博瑞一母同胞,均出自 汽车设计大师彼得·霍布里之手。与博瑞相比,博越的设计无论从外观到内饰都更为精细,也更具有中国元素。比如,其中控台便融入了“西湖拱桥”的设计理念。
除 了颜值,吉利对博越的信心还来自博越多达10款车型、9.48万元至15.18万元的超宽价格区间。一次性推出10款不同配置的新车,这在以往的吉利并不 常见;而近6万元的价格跨度,则显示出了吉利咬定自主紧凑型SUV细分市场的决心。业内有好事者对比博越、长城哈弗H6、传祺GS4及长安CS75后得出 结论:在低配车型上,博越并不占优;但在高配车型,吉利优势明显。
显然,吉利 的意图虽是上下通吃,但重心更偏重高配车型。这一点并不意外。3月22日公布的吉利汽车(00175.HK)2015年财报显示:2015年吉利实现营收 301.38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22.61亿元,同比增长58%。销量方面,2015年吉利全年销量51万辆,增长221.%。其中,新帝豪、 新远景、博瑞和金刚占总销量76.4%;新帝豪又以占比39%为吉利“最畅销车型”。在分析2015年财报时,吉利表示,主要受产品组合改善(即高价位车 型占比较高)带动,2015年的平均出厂销售价格继续增加。
这对盈利能力长期羸弱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不仅可以改善公司财务结构,还能提高经销商的生存质量。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吉利新车,特别是“明星”车型越来越多,如何平衡包括“博氏”家族及其后续与吉利旗下现有品牌、车型的关系,是摆在吉利面前的现实问题。
打开吉利官网,不经意间,在2014年回归“一个吉利”后的吉利汽车,旗下已包含了博瑞、新帝豪、新远景、新金刚、英伦、新自由舰及海景等七八个品牌在内的19款车型。虽然在2014年吉利曾对原有车型谱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但时至今日,繁复的车型名称仍让业界眼花缭乱。
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决不只是“视觉”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内在车型定位之间的交叉重叠,以及对上千家经销商利益关系的平衡。
在“博氏”兄弟上市前,这一矛盾或许并不突出,毕竟除新帝豪一枝独秀外,吉利旗下其余车型的市场表现均半斤八两,并且吉利经销商体系在此基础上已达成了某种平衡。但随着盈利能力更强,以及同样值得期待的博越的上市,这一平衡已被打破。
不仅如此,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基于CMA架构的新车有望于明年第17周(4月)左右上市。这一代号为“V”项目的首款新车将于今年年底在吉利台州路桥基地下线。按照计划,这一全新品牌将同样归属吉利。
届时,在实现CMA架构、FE平台(紧凑型轿车可扩展平台)和KC平台(大型车平台,博瑞、博越均出于此)三大平台全部投入运营后,吉利的新车数量将蔚为可观。当然,与之相伴随的,将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众多明星产品的定位区隔。
早在吉利提出实施战略转型,并将沃尔沃收至旗下后,吉利便曾有过对标丰田-雷克萨斯的想法,即,沃尔沃—新品牌—吉利(GEELY)由上而下的不同品牌定位;而彼时的全球鹰、帝豪和英伦则成为“吉利”品牌下的产品品牌,就像丰田旗下的凯美瑞。
从简入繁易,由繁返简难。随着“博氏”家族的日益丰满,无论是旗下品牌、产品梳理,还是经销商体系的再造,吉利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