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近一段时间,北京的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发现,法院查封被执行人名下汽车,提出异议的案外人,几乎都是从被执行人处购买京牌指标的买标者,车牌指标买卖灰色产业链背后是诸多法律风险。
北京通州法院办理的一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张树军,拖欠借款一千多万,被列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法院通过查询系统发现他名下有一辆价值80多万元的保时捷越野车,进行查扣。结果有公司提出自己才是这辆车的实际车主。
帮助买车牌指标的巫先生:因为我们是外地人,摇号也没有那个权利来摇号,通过中间人买牌照指标,然后遇到这件事情也挺冤。
北京海淀法院专门对此类执行异议案件进行调研。
执行法官杨海超:越来越多,后来我们才发现案外人和被执行人之间还有一些中介,比如二手车市场里的车贩,发现甚至还有4S店的工作人员也在向购买新车的人推荐车牌指标,已经形成灰色的产业链。
目前,车牌指标价格已上涨到4万元至6万元。对于卖标者而言,身份证由买标者使用办理各种手续,一旦被乱开信用卡并透支或进行电信诈骗,将面临财产损失,而车辆仍然登记在自己名下,也有风险。
杨海超:如果说出现交通事故,或者保险理赔信用记录,违章罚款,这些事情如果买指标的人处理不好,对卖指标的人也是有很大风险。
对于买指标的人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卖指标的人负债,被法院执行。法院经过查询发现他名下有机动车,首先是要查封,机动车不能过户、抵押、年检,买指标的人无法使用。更糟糕的是,即使提出执行异议,法院也无法支持。
杨海超:严格贯彻的就是实名制,登记在谁名下就应该是谁的机动车,我们仍然认为这辆车是被执行人所有的,所以法院还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